今天我来谈谈复习的最佳时机,这可能是连老师都不清楚的大问题。
其实,科学上已经证实复习有最佳时机。
2种的学习样式
在介绍复习Best的间隔周期之前,有必要先紧扣2种学习样式。
第一种是【集中学习】。
这是在某学习十分理解后,马上进行同样课题的学习并持续下去的学习样式。
老师在解释完解答方法后,“现在开始练习”—是典型的集中学习的例子。
也就是说,学习的内容马上进行复习的学习法。
第二种是【分散学习】。
这是指空开适当的间隔后再进行复习的学习样式。
哪个是正确的复习方法?各最适用于哪种场景下的学习?
那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在什么样的场合,哪种样式会更有效呢?
2005年进行的Rohrer实验中,让参与实验的学生分成学习集中学习试验组和并非集中学习试验组进行测试。
集中学习组在学完后进行4倍时长的练习问题,在1周后和3周后各自进行测验。
结果,集中学习的效果在1周后的测验中还能部分保留之外,3周后的测验时,全体都忘得干干净净。
也就是说,需要长期记忆的场合,集中学习的效果实在“不堪入脑”。
那么,问题来了,到考试测验为止还有时间的时候,怎样复习会效果最好呢?
2008年发表的Cepeda等所进行的实验中,让参与者在历史、单词等需要记住“事实”的学习时,根据间隔1和间隔2的长度的不同,分组进行实验。
结果显示,复习效果和间隔2的长度无关,间隔1在0天,也就是说,集中学习的时候得分最低,复习效果很难显现出来。
然后,最重要的结果是,测验得分随着间隔1的拉长呈现上升趋势,并在到达一定时间点后,分数就会呈下降倾向。
也就是说,空开适当的时间间隔复习的分散学习,对于记忆的定着会更好。
正确的复习方法是?
从上面的结果看,集中学习后的复习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是不是可以得出集中学习不好的结论?
那也是不对的。
不管是集中学习还是分散学习,各自都有适合的学习场景,因此区分场景使用才是正确的复习方法。
* 重点在需要理解内容的学习场景下—>集中学习
@
* 目标在让记忆成为长期记忆,定着下来的学习场景下—>分散学习
即,在进行一定对象的学习时,在不理解的时候,先通过集中学习(这时需要发挥瞬间记忆和短期记忆的优势)来加速完美理解,然后为了让记忆长期保存下来,固定下来,切换成分散学习(空开开间隔复习,多次复习)的样式,才能让学习效果最大化。
这才是正确的学习+复习的姿势。
1:5的法则
那么,为了考出好成绩的Best的时机(间隔1),到底在放在什么时候为好呢?
从实验结果来看,间隔1和间隔2之间是有关联的,
间隔1和间隔2的比率在,1:5左右的时候,为最佳
也就是说,假设考试是在35天后进行,那么复习日的最佳时期是在7天左右(7~10天)。
然后,第2次以后的复习要怎么样做?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复习间隔慢慢拉长的方法是效果的方法,但是,在2007 年进行的实验显示,比起慢慢拉长复习间隔,
均等间隔进行复习,记忆效果会更好
怎么认为呢?还是以上面的35天后考试的例子来说,第一次复习按1:5的法则,在7天左右的时间进行复习,第2次以后的复习,同样按照7天左右空开间隔来复习时,效果会提升好几倍。
第2次以后的复习,应该同样以相同的间隔进行复习并持续,直到达到“流畅+脱口而出+马上想起”的复习检验标准时,才可以暂时歇手,并真正可以拉长复习的间隔。
比如,1个月后快速复习一次,接下去3个月后复习一次......这样就能保持长久不忘。
小结
1)目标是理解的学习场景下,集中学习;目标是记忆定着的学习场景下,分散学习。
2)最初的复习时间按照1:5的法则进行——考试在35天后时,7~10天后进行第一次复习。
3)之后的复习,7~10天间隔,定期进行复习,直到达到真正记住的标准—流畅·流利。
【一句话】
严格来说,我认为,作为学生,在当日和翌日进行复习(最好是学完的20分钟~1小时后+当日的睡前回顾+翌日的快速过一遍)也是必须的,然后在按照上述法则均等隔开间隔复习,是不是会效果更好呢?
麦子导读: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当你拿起一本书时,你会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并被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 文 | 林语堂1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