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朋友的孩子考上大学,和我咨询应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
我说这是因人而异的事情,有条件的就多给点,没条件的就少给点,但重要的是,要明白,所谓生活费,是保证孩子生活质量的,而不仅仅是吃饱穿暖就完事了。
男孩交了女朋友,要偶尔外出吃个饭,买点小礼物,这都必不可少吧。
女孩总要买点化妆品,和同学看场电影,互相之间到彼此的城市转转吧。
参加社团活动,话剧演讲辩论赛,总要添置服装,买点专业书籍学习学习吧。
什么都要钱,物质本身就是生活不可逾越的基础。
孩子进入大学,已经是成年人,成年人的标准是开始有社交生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家长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支持孩子参与人际交往。
就算家长自己掏不出来这些额外的费用,也应该鼓励孩子勤工俭学,打暑假工,赚到钱来去消费,满足生活的需求。
每年到升学季,都会引发到底应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的讨论,总有人拿出西方的“18岁以上父母就撵出家门独立”的观点来支持少给孩子钱。
但要我说,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国情背景,不好照搬西方那一套。
西方还不要求孩子赡养父母呢,我们可是把赡养义务写进了法律,“小时候你管我,老了我管你”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
生活费的标准应该和家庭的经济条件挂钩,比如家里就是穿得起耐克的水平,也没必要非让孩子买地摊货。
但如果家里本来就吃低保,也没必要省吃俭用给孩子买高档货。
有的家长特别有意思,明明孩子在家里吃穿花费都不少,结果上了大学,离开了家,却非要把生活费限定在一个最低标准上,只够孩子一日三餐,生活过得紧巴巴的。
比如我认识一个人,家里很有钱,给孩子的生活费低到比人家农村来的低保户都低,还美其名曰是要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
孩子的学业重,没时间兼职,只能不断地紧缩生活费用。同学之间聚餐不敢去,吃了人家的就得还人情;不敢谈女朋友,谈了也得花钱;买任何东西之间都要算计一下分量单价,是不是合算;每吃一顿饭站在食堂得想半天哪道菜性价比更高。
经济上的困窘给他带来了严重的自卑心理,结果苦是吃了,人也变得特别小家子气,干什么都缩手缩脚,自卑,放不开,没有一个朋友。
等父母发现这些问题再骂孩子,已经晚了,他的性格已经形成,很难改变。
- 2 -
我还认识位大学生,家境一般,只能拿出很少的生活费,她很体谅父母,都是自己打工赚钱补贴学费。
但她想用自己的钱出去旅游,唱唱歌,家长也不许,觉得浪费,没必要,不懂得生活的父母给她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抑。
父母过多包办代替,不让孩子有花钱的机会,或者过度压抑孩子的需求,不让孩子有花钱的权利,都等于把孩子游离在真正的生活之外。
这样的孩子走入社会,会丧失基本的人际交往常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有的父母怕给孩子花钱的权利,理由是担心会把孩子惯坏,或者养成大手大脚的毛病。
其实这种想法是特别错误的,真正会运用金钱的智慧,就是从对物质没有匮乏感中出来的。
而消费无度的背后,往往是一种补偿心理在作怪:因为物质上曾被压迫,有阴影,才会拼命的补偿自己。
比如郭敬明居住的豪宅,触目可见全都是名牌,那就是一个小镇青年为了洗净当年自己来到大都市中所蒙受的歧视和羞辱,而做出的反抗。凡事都如此,物极必反,触底反弹。
- 3 -
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我妈朴素节俭,特别不重视打扮,更不爱花钱,她把这种习惯也强行施加在对我和姐姐的教育中。
我的一条连衣裙从小学穿到初中,长个了,裙子短了就在下面加条花边继续穿,一直穿到连我爸都看不过去,才会再买一条。
零花钱基本没有,开运动会才给两毛钱,只够买瓶汽水的。青春期后,每添一件衣服都要哀求到痛哭流涕,满地打滚才能得偿所愿。
其实按照我家的生活水平,本不至于如此,只不过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严防死守,担心孩子有钱就变坏。
但这种教育起了反作用,成年后我变成了一个消费无节制的人。我喜欢买衣服,一个季节几十件几十件的买,而且我买衣服,一次绝对不会买一件,每次至少两件起。
除了对衣服这样,买书、买零食也都有这种倾向,一次买很多,放在那里,会觉得特别有安全感。
我们现在所花的钱,往往不是买给现在的自己,而是买给过去的自己。
- 4 -
很多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耗尽心血去培养,却偏偏忽视了教会孩子会花钱,会合理地消费。
这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孩子未来生活中最用得上的实战技巧。
会花钱从来都不简单,它直接和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自律性、审美情趣紧密相连。
我吸取自己父母教育的失误,在我家里,儿子很早就可以自己安排零用钱,我告诉他,钱就是为人服务的,要通过花钱来享受生活,而不是为了虚荣和面子而消费。
他任何合理的需求,我们都满足,不合理的,或者家庭承受不了的对他耐心解释,从不姑息。
我父母也怕我把孩子惯坏了,事实上,他没有承受过物质的匮乏感,他反而对金钱没有什么欲望,我家到处都是零钱,给保姆的工资也都放在桌上,他从来不动,
上大学他的生活费也是充足的,不需要他勤工俭学养活自己。
我要求他的是好好生活,自己管理好自己的金钱。事实证明,他很叫我们放心,花钱没瘾,生活费除了偶尔打打牙祭,就是买书,给家人买点礼物,安排和朋友聚会,从不浪费。
他把奖学金、每个月剩余的生活费、长辈给的压岁钱都存起来,有时候我忘了给他打生活费,他也不会要,问他为什么不要,他说,“我有花的呀。”
我们给他传递的观念是,“现在你所得到的生活,是做父母能给你的,但将来能不能维持这个生活水准,要靠你自己努力了。”他十分认同,“我希望我的努力能配得上我的需要。”
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平和、舒展、自足、自律,这是我自己的生命中所缺乏的,物质上的充足带来了精神上的圆满。
花钱,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门平衡物质与精神的艺术。
麦子导读: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当你拿起一本书时,你会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并被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 文 | 林语堂1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