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让人心生恐惧,靶向药则像是黑夜中的一束光,给了在死亡边缘挣扎的患者和家属一缕希望。于是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
“病友圈里一个人是非小细胞肺癌,在用某某靶向药,现在控制得挺好,我母亲也是肺癌能吃这个药吗?”
“请问患者具体情况如何?之前有做基因检测吗?”
“基因检测???怎么做?不做可以用药吗?……”
癌症的本质是基因突变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得从癌症本身说起。癌症发生的过程大概就是:细胞小朋友们都在各司其职呢,却因为长期吸老爸的二手烟/吃三无饭馆的地沟油/路边摊撸点串,正常的细胞不断受到这些不良刺激,一不高兴就变异成了极具杀伤力的癌细胞, 还分裂出了一大堆它的伙伴,攻陷了人体,这就是基因突变导致癌症的过程。
靶向药是针对突变基因的一剂良药
靶向药的诞生给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从“靶向”二字即可知:靶向药就是以致癌位点(基因片段)作为靶点,药物在设计时就只针对这个靶点起作用,从而不会像化疗一样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局面。相比起化疗普遍治疗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
靶向药,不是对每个患者都有效
正是因为绝大部分癌症是基因突变惹的祸,并且每个患者的突变基因大都不相同,所以对于靶向药的敏感性也是天壤之别。很多患者按照既往经验或诊疗指南用上了非常昂贵的靶向药,但是肿瘤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这种情况非常多,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治疗的第一步,必须以基因为线索,找出肿瘤的突变基因,才能使得患者获得正确的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这关键的一步就是癌症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就是为了预判药的效果
基因检测,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每个患者对药物选择的正确性。选药前,先检测患者的基因,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已报道的药物靶点基因。如果存在靶点基因,那么患者对药物敏感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的提高。比如,我们知道,肝癌对化疗和放疗都不怎么敏感,选择化疗药和免疫靶向药物非常困难。有的患者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他对一种抗肺癌的药物敏感。随即便购买并使用了这种抗肺癌的药物,并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而有的肝癌患者,检测后发现对指南唯一推荐的肝癌治疗药(索拉菲尼)不敏感,而对其他药物敏感。患者及时选择了别的抗癌药物,省去了尝试索拉菲尼的十几万的治疗费用。当然,基因检测也不是万能的,但它还是可以大幅提高很多患者的用药效率的。
愿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基因检测并不是万能的,有一个常见误区是以为发现了基因突变就会有对应的治疗药物。下面表格列举了癌症中经常突变的18个基因和靶向药物情况。
可以看出,4种突变有直接靶向药,4种突变是有间接靶向药,也就是药物并不是直接针对这个突变基因,但对(部分)携带该突变的病人有不错效果。而10种主要突变则完全没有药物,哪怕你检测出此类的基因突变,也会陷入无药可医的窘境。所以说,市面上基因检测选择很多,只测有价值的基因,把钱用到刀刃上,从科学上看更加合理。
测多少个基因合适?
一般情况下,临床医师会根据卫生部门、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基因检测,以及结合患者的病情做出决策,一般在几个到十几个不等。
不同的基因检测方法,费用各不相同。其中,基因芯片检测相对便宜一点。其它的基因检测方法,如二代测序和数字PCR则稍贵,检测数量越多越贵。
总之,基因检测对癌症患者还是有比较大的价值,正在迅速改变癌症诊断和治疗,但病人和家属,应该尽量学习理解每一个基因测序的价值,不要盲目乱测。同时,也要对检测结果有着正确的期望值。开发更多更好的靶向药物是药厂的天职,但目前技术局限还很大,还有很长路要走。